普马斯vs克雷塔罗-普马斯vs帕
61 2024-10-24
1.二战期间关于德国的资料
2.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的数据统计
3.多特蒙德主场到底是哪个球场?
4.抽签结果出来了,赛程也应该有了吧?
5.德国最大的十大城市排名是?
6.e-on是个什么牌子?
二战期间关于德国的资料
德国 大量囤积战争物资,到开战时,德国已经储备了足够全国食用两年多的粮食、糖,27万吨猪油、腌肥肉和黄油,以及大量的饲料用燕麦、玉米。还囤积了很多皮革、布匹和丝绸(可以用来制作降落伞等战争物资)。
1939年10月1日德国:面包和面粉配给制度开始实施德国品尝食品配给的滋味
尽管德国人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他们在国内却面临限制。食品配给卡在8月28日开始使用,现在范围包括肉类,奶制品、糖、蛋、面包、谷物和水果。对于不同类型的食品有不同颜色的卡片。
利用可资利用的东西来好好持家是帝国食品和农业部给德国消费者的信息。纳粹急于避免上次战争中遇到的食品短缺;从1939年8月宣传就集中于自给自足,农民被告知尽量利用土地和家畜,户主们被力劝种植蔬菜而不是花卉。配给(大约每人每星期16盎司肉和10盎司脂肪)已经导致商人出现,对此从上年 9月份开始严厉惩罚。
1939年3月同罗马尼亚卡罗尔国王达成协议,德国将从罗马尼亚丰富的普洛耶什蒂(Ploesti)油田获得供应,而1940年5月27日卡罗尔同意进行甚至更紧密的合作。德国的地位因在1939年同斯大林达成的协定而得到进一步保障,根据该协定它将从俄国的高加索获得石油。德国也大量生产合成石油。
尽管盟国计划中的轰炸高加索油田因害怕政治复杂化而放弃,而攻击罗马尼亚在这个国家仍保持非交战状态时不能作为一个选择,但对德国的海军封锁正阻止德国从其他地区输入石油。
德国同英法开战后,虽然市面物价并不十分腾贵,但普通的日常用品大多需要按户口配给的购物券或购物许可证才能买到,如果要购买超过许可证数额的食品,就要付出加倍的价钱。从1939年夏天开始,柏林人每人每周的配给量是面包2250克、肉700克、人造黄油280克、糖280克、人造果酱110克、豆子150克、人造咖啡63克、奶制品、脂肪和油420克、牛奶1.4升(只有孕妇和儿童可以购买全脂牛奶)。德国人的饮食本来像其他欧洲人一样以肉类为主,每周只配给700克的话,做熟之后只有薄薄三四片而已,新鲜蔬菜和鱼也很难看到。在肉铺和地货铺的门前,常常可以看到排着长队、手持菜篮的主妇。如果看见妇女带了孩子在某家店前等候,这家店一定是有糖果出售;烟纸店前则是衣冠楚楚的男士们,他们排上一两个钟头的长队,只是为了买几支雪茄或者一听香烟。要是这些瘾君子们运气好,买到了想要的商品,想进酒馆喝杯啤酒透透气,那么他们除了酒钱外还要再加一种“战时附加税”。
柏林街头的公共汽车是难得看见了,电车也大多改成了女司机,其中有不少妙龄**,因此搭车的男人们突然增多。女人们都放弃了皮鞋,改穿木底布面的女鞋,走在人行道上“踢拖踢拖”好像日本女人的木屐。拜战神之赐,在街上牵狗而行的女人也少见了,所以柏林街道上著名的狗屎也少得几乎没有了,因此大受清道夫欢迎。
柏林,39年11月12日下发了衣服配给卡,可以看到许多德国人的脸都拉长了。男人、妇女、男孩、女孩和婴儿的配给卡都各不相同。除了婴儿的配给卡外,每个人的卡上都有100点。买一双短袜或长袜只花5个点,但是你每年只能买5双袜子。一套睡衣要花30点,几乎相当于配给卡总额的三分之一,但如果你买睡袍的话,就可节省5点。一件新大衣或西服套装将花掉60点。普通成年人衣服配给卡(购买衣服还要受季节限制),从12月1日到4月1日可以购买:两双短袜,两条手绢,一条围巾和一副手套。从4月1日到9月1日:一件衬衫,两副衣领和一套内衣。在一年的其他时候:两条领带和一件汗衫。从此以后婴儿也必须使用服装配给卡。当一个国家连尿布也短缺时,它的经济确实是够紧张的
40年圣诞节,德国政府在圣诞节对配给制也稍微放松了一些。每人可得到四分之一磅奶油、100克额外的肉,在圣诞节这一周可得到4个鸡蛋,而非以前的 1个鸡蛋。——额外26盎司(750克)大米和蔬菜,加上刚过1磅(500克)的糖、果酱和咖啡。但是额外配给不能阻止上不断出现的食品和礼品交易,多特蒙德(Dortmund)的党卫军本月的一份机密报告说:“追捕野味和家禽在一段时间之前就开始了,并且高价出售”。每磅鹅肉要花费10个帝国马克。
圣诞树开始出售了,但立即被人们抢购一空。所有地方的人们都地企图使这个圣诞节看上去与和平年代一般无二。在橱窗里摆着那么多好东西,但是人们却不能买,因为按照政府的命令,将它们摆在那里只是为了展览。德国人在圣诞节往往会相互馈赠衣饰、肥皂、香水、糖果等礼品,但今年这些东西都实行了配给,他们必须送别的东西。今天在拥挤不堪的商店里,他们大多是购买书籍、收音机、留声机、唱片和珠宝。
40年的元旦,希姆莱突然决定取消允许咖啡馆和酒吧在新年夜通宵营业的决定,而且警告公众在那天晚上不得过量饮酒,所有人都必须在新年夜凌晨1点前关闭店铺。
40年的冬天寒气逼人。窗户外气温低到零下15度。德国一半的人口都在家中、办公室或工厂里挨冻,因为没有煤。街上那些可怜的人们,用童车推着或肩膀扛着一袋煤回家。每个人都牢骚满腹。没有什么会像持续寒冷这样消磨士气。实际上半年的配给制度和物资短缺,已经极大打击了德国民众的士气和对纳粹政权的忠诚度,如果不是40年德国在西欧的闪电战的胜利大大丰富了国内供应,德国的士气才重新得以巩固。
1940年德国占领丹麦后,柏林市场倒是繁荣了一阵,大量原本销往英国的鸡蛋、牛油、炼乳和咸肉被运往德国,其价值达8000万克朗之巨;再加上从挪威运来的青鱼,大大缓解了柏林的食品危机。从9月底开始,每周又平均有2.5列火车满载荷兰的农产品在柏林郊区的几个车站卸货。通过抢劫富得流油的西欧和北欧国家,保证了首都的老百姓餐桌上看上去不那么寒酸。
法国的投降令柏林人很是兴奋了一段时间,人们纷纷议论说同英国的和平大概也要实现了。
事实上,与英国在1940年窘迫的处境相比,德国人民的生活在该年达到了战时的最高水平。从被占领国家运来的大量农产品、肉类和奢侈品繁荣了德国的市场,被占领国家支付的巨额占领费更使得德国得以将这些国家的消费品市场搜刮一空。
午餐吃得很简单,往往是一份炖蔬菜或蔬菜煎蛋卷。他当然得算是素食主义者、禁酒主义者和禁烟主义者。他往往会邀请一个小圈子里的人共进午餐,包括三四名副官、赫斯、新闻官迪特里希博士,有时也包括戈林。在这种宴席上,会摆上一种专门为酿制的酒精度仅1度的啤酒,有时也会摆上一种用酸白菜酿制的叫作“赫尔夫”(Herve)的饮料,其中加了一点摩塞尔河(Mosel)葡萄酒调味。
记者威廉·夏伊勒在940年12月回忆:
德国已经被封锁了一年半了,但是封锁既没有给德国国内带来饥荒,也没有影响德国的战争机器的运转,德国人的伙食还是勉强过得去的,虽然也许在美国人看来这样的伙食难以下咽,但是由于一个世纪的磨练,德国人已经习惯了以土豆、卷心菜和面包为主的饮食结构,而这些食品的储备还是相当充足的。他们所缺乏的是肉类、脂肪、黄油和水果,现在他们每个星期只有一磅的肉类,四分之一磅的黄油或者人造黄油的配给,没有和平时期多,但是他们还是可以接受,只是富含维他命的水果短缺的矛盾比较尖锐,去年冬天的严寒摧毁了德国大部分的水果作物,现在市面上唯一能买到的水果只有苹果,而且还都是为小孩、病人、孕妇们预留的,去年冬天我们根本没有见过香蕉和桔子,这个冬天看来也不会有这些东西,所以劣质的维他命药片就配备给了军队和孩子。德国人没有咖啡、茶、巧克力和水果,每个星期他们只能吃一个鸡蛋和很少的肉类和脂肪,但是除此之外他们什么都补缺,所以在可以遇见的未来,德国也不会发生饥荒。
如果战争会持续很长时间的话,那么衣物将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德国的羊毛制品以及棉花几乎都是全部依赖进口的,现在德国对于衣物的分配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上的:所有德国人的衣柜里储备衣服都足够坚持到战争结束和封锁解除的时候。丝织品的短缺不但普通的民众有切肤的体会,就是军队也感到情况吃紧,每到冬季军队为士兵准备的防寒外套总是不够用,的劳动服务组织穿的都是从捷克缴获的制服,这个叫做“托特 ”的组织里有几千人从事的工作都是本来应该军队里的劳动部门承担的工作,而他们甚至连制服都没有,夏天我在前线看到他们的时候,他们穿的都是由粗麻布制成的平民服装。为了缓解原材料的紧缺,绝望的德国人研发出了人造丝织品,特别是由纤维素制成的丝织品,德国号召家庭主妇捐献不需要的破布和衣服用以再利用。这样它们就可以被用来制造再生毛和棉絮——两者都可用于人造纤维和人造丝的生产。
但是我却不相信他们能让8000万德国人都穿上用木料制成的衣服。
至于那些进行战争所必须的原材料,情况是这样的:德国的铁矿含量丰富,从南斯拉夫和法国德国也能取得足够的铝矿来满足巨大的飞机生产的需要,但是铜和锡却非常短缺,但是德国有希望从巴尔干和俄国来密布这一短缺的现状。
至于石油,德国主管石油事务的Schell将军说他对此一点都不担心,当然即使他担心也是不会承认的。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以下事实:
1. 德国空军所需要的燃油是完全不依赖进口的。所有德国飞机的发动机在设计的时候就是为了使用合成燃料的,合成燃油是德国以煤为原料自己生产的,现在德国的合成燃油的年产量大概是400万吨,大大超过了德国空军所需的燃油数量。英国如果要使德国陷入危机,那么就可以攻击这些把煤加工成燃油的工厂,事实上英国也正在尝试,他们击中了莱比锡附近和斯德丁的石油加工厂,但是这样的破坏程度远远不足以瘫痪整个德国的人造石油工业体系,甚至连实质性的影响都没有达到。
2. 德国已经控制了罗马尼亚用于进行石油出口的油田,而且还和苏联达成协议,至少每年可以从俄国进口100万吨石油,但是我怀疑在战争开始之后,苏联是否真的向德国输送了这么多石油。
3. 在战争开始之前,德国本身就拥有大量的石油储备,而且挪威、荷兰和比利时的陷落也使德国在石油上拣了大便宜。
4. 民用石油的用量几乎被削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私人轿车和没有实际运载能力的卡车是不允许开动的,而且当局严格禁止使用石油进行取暖。
据我个人的猜测,德国的石油是够用的,而且他也有能力获得足够的石油来满足军事上的需求,至少在两年之内,德国不会出现石油短缺的现象。农民不受配给制度的限制而矿业工人由于是“重体力劳动者”得到的量比较大。燃油也是从战争开始就进行配额限制,反映出德国很关注其在盟军海上封锁下贸易航路的脆弱性。
1939年底平民每天的食品配给:
340克面包(普通平民)或685克面包(重体力劳动者)。
70克肉类(普通平民)或170克肉类(重体力劳动者)。
50克脂肪(普通平民)或110克脂肪(重体力劳动者)。
每日所需热量折算:
普通平民:2570大卡
重体力劳动者(如建筑工人):4652大卡
国防军士兵:平均3600大卡,战时4500大卡(德国联邦国防军野战食品迄今仍沿用这个热量配给标准)。
各个被占领国家和卫星国在向德国提供原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1943年德国使用的原料中,55%到100%的铁矿石、硫、硅、氮都来自被占领国家。从1941年开始,德国有规律地用火车将在苏联缴获的战利品运回国内,以保持他们的生产速度。在德国人建立的“欧洲新秩序”下,欧洲每个国家都要为供养庞大的德国而耗尽力量。
俄罗斯提供劳动力和各种原料,乌克兰提供小麦玉米和肉类,丹麦和荷兰提供奶酪、肉类和黄油,挪威提供电力,和对生产装甲钢至关重要的钼矿.瑞典提供铁矿石,瑞士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匈牙利提供铝矾土,罗马尼亚提供石油和小麦,捷克斯洛伐克提供,比利时提供钢铁和机器,西班牙和土耳其提供钨,铬等战略金属.法国则提供从粮食、酒类到钢铁、铝、武器、引擎、汽车……当然,与战争无关的私人小汽车、电冰箱、真空吸尘器和钢琴等消费物品在战争结束前,都不准再生产。
使用配给卡的平民的每日热量配给标准从1942年底开始降为2078大卡,食物配给的不足已经开始影响1924年以后出生的士兵的体能水平。
1943年底降为1980大卡,1944年底降为1670大卡,德国投降后的1945年底降至最低,1412大卡。1942年底,食物配给的不足已经开始影响1924年以后出生的青年的体能水平。
1943年底欧洲德国占领区平民的每日热量配给:
巴尔干地区:1305大卡
比利时:1320大卡
法国:1080大卡
荷兰:1765大卡
波兰:855大卡
荷兰的每日热量配给之所以较高,除了因为与德国同属日尔曼民族,更重要的是荷兰在战争中为德国提供了大量兵员!
德国占领下的法国,对美食的热爱因新颁布的有关什么可以吃喝的限制而受到打击。在宾馆和餐馆里进餐被限制在两道,其中只有一道可以是肉菜,而且酒的销售将被限制在每星期四天。为防止囤积,在销售的罐头上用钉子打孔。在家里吃饭也不例外:配给卡将开始使用,包括面包、法式糕点和巧克力在内的食品或者被限制,或者干脆被禁止销售。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在不做激烈运动的前提下,每天消耗1800大卡热量,因此,德国占领区平民的每日热量配给不能维持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于是,欧洲猖獗,人们只能以10倍于正常的价格购买必须的食物.饥饿和因为营养不良造成的疾病肆虐欧洲大陆!
肉食品的生产特别受到影响,欧洲的消费肯不得不越来越依赖素食。饥饿的现象出现了,有些地方甚至有人饿,但是在1945年以前,这种情形只限于欧洲的非日耳曼人。德国不顾占领区粮食的匾乏,征收了大量的粮食,不是运到德国去,就是供应占领军。
战争爆发时,德国必须养活将近八千万人。在战争过程中,有一千二百多万人被动员入伍。这些人虽然对工业或农业生产没有贡献,却必须配给他们从二千七百五十至三千五百五十卡路里的口粮。应征入伍的人中,有七百万人由外国工人和战俘所代替。他们虽然多半只靠劣质的和单调的饮食来糊口,可是如果要他们到工厂和农场去干重活,那就不得不给他们足够定量的淀粉质食物。因此,在战争期间,平民和军队所需要的粮食总数比战前的水平至少高出了百分之二十。国内供应量和总需要量之间的差额全靠在占领区大肆征粮来弥补。
最受歧视的是犹太人。1942年9月以后,犹太人不准获得任何肉类、肉制品、蛋品、糕饼、白面包、全脂牛奶、脱脂牛奶或任何不经特别许可而分配的食物。发给犹太人的面包证只准购买黑麦面包。犹太儿童和青少年只获得一般消费者的面包配给量,他们没有人造蜂蜜,没有可可粉,没有额外配给的果酱,他们也没有资格获得全脂牛奶。凡是德国人有权享受的所有其他补充配给,同等身分的犹太人则一概没有。
1943年以前,德国国内对所有消费品实行严格的配给,再加上被占领国家源源不断的贡款,以及卫星国的进贡,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对其他欧洲国家还是比较高的,仅次于美国,德国人民的饮食也是在战争进入了1944年后才逐渐变坏。
随着战争局势进一步恶化,柏林的供应再度变坏,而且家庭妇女们还受到号召,交出家里的“多余”衣物、废铜烂铁、铝锅铝盆。甚至连勃兰登堡门也不能在战时征集活动中幸免:1943年2月,一群柏林消防队员爬上门顶,将勃兰登堡门的铜皮屋顶全部拆下来送去熔化。
德国被迫将动物蛋白质改为植物产品。德国人的总的食品消费量中只有百分之三十来自荤食品,而在其他工业国家里则有百分之四十。德国人的大部分蛋白质消费量来自素食品,而在其他工业国家里大部分蛋白质则来自荤食品。
,德国为了解决粮食的严重不足,就开始研究利用培养酵母菌来生产蛋白质.其方法是将木材和造纸废水转化为糖,由于这种酵母蛋白经压榨后很像猪肉和牛肉,所以被誉为"人造肉"年产量最高达50000吨,
与此同时,在牛奶的利用方面也厉行节约。由于全脂牛奶的消费限于儿童、母亲和从事有害健康的工种的工人,因而出产的牛奶大部分可以用来制造黄油。尽管这样做并没有改变牛奶中含有的脂肪总量,却增加了可以得到的脂肪的供应,从而在战争时期一直维持了令人相当满意的脂肪配给。
油料作物、土豆、蔬菜这些适于种植的农作物的增产,影响了德国牲畜的总数,尤其因为海外供应的浓缩油被封锁切断了,而国内供应的敖皮也由于出粉率高而有所减少,在战争的五年中出粉率由百分之七十七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和百分之九十以上。奶牛主要靠家庭的饲料喂养,因此牛奶的供应保持在高水平上,但是猪的总数不得不减少。到战争结束时,总数下降到战前水平的大约百分之六十。猪肉和猪油的产量下降得比猪的总数甚至还要多,因为缺少谷物和土豆作饲料、屠宰下来,猪肉重量和猪油含量都减少了。
43年后的面粉供应开始紧张,必须在国民吃的面包中掺用大麦粉和土豆粉以及其他成分,食品生产在德国就无法跟人口的增长同步,因此在战争开始时它马上就陷人了供应不足。从1914年10月起,所有德国的磨坊都必须加紧碾磨谷物。面包师必须在白面包中添加一定量的黑麦。黑麦面包中则经常掺入土豆粉。战时面包的常用缩写为“K面包”,不久以后,就有一批规定协调这种面包的生产。这时,白面包中必须含有至少10%的黑麦面;黑麦面包中又必须至少掺5%的土豆粉或淀粉。尽管如此,面包供应依然很紧,在战争进程中越来越不足。
当时留学德国的季羡林先生回忆:我们中国人本来吃肉不多,我们所谓‘主食’实际上是西方人的‘副食’。黄油从前我们根本不吃。所以在德国人开始沉不住气的时候,我还优哉游哉,处之泰然。但是,到了我的“主食”面包和土豆限量供应的时候,我才感到有点不妙了。面包少且不说,实质更可怕。完全不知道里面掺了什么东西。有人说是鱼粉,无从否认或证实。反正是只要放上一天,第二天便有腥臭味。而且吃了,能在肚子里制造气体。”
德国的消费品配给严格而有效,不仅食品列入配给,从衣服,鞋帽,香烟和烈酒都列入配给名单.
德国每人都有一本供应卡,例如,在餐馆就餐,点菜后除交纳现金,还需要从供应卡扣除饭菜已经明码标定的食油,肉和蛋的定量,在购买衣服,鞋帽时也是同样,例如,每年供应两件衬衣,那么,在付款时必须有供应卡的布票,但是,买30马克的高级衬衣还是15马克的衬衣有选择的自由.
由于德国缺乏橡胶,因此从军靴靴底到军帽帽檐一律改用皮革制造,省下宝贵的橡胶制造轮胎!
德国士兵在回国休假时使用特种食品供应卡。面包证和食品供应卡一起印刷在一张硬纸片上,需要多少面包就用剪刀剪下多少克的面包证,和士兵证一起使用就能享受对战时探家士兵的免费食品供应。
41年的冬天,德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莫斯科城下的冰天雪地破灭了,此时,德国国内,人民的日子也不好过,除了要响应政府的号召为军队捐献过冬衣物,还不得不忍受冬季取暖煤炭供应的削减,为了战争消耗,德国人开始体验节衣缩食,挨冷受冻的滋味!
当盟国一知道德国在俄国作战的第一个冬天严重缺乏寒衣的情况后,就开始大规模地采购寒衣。在1942年中,以一千万英镑的价值买迸了总数近二万五千吨的物资,采购范围从羊皮外套和羊皮衬里的手套到羊毛旧衣和牛毛。德国抢购这些商品被认为是它的储存减少,处境日益困难的明证。
经济作战部的意见是,虽然在它早先对德国物资匾乏情况所作的估计有时过于乐观,但无疑已发现这时德国在对俄战役中的衣着供应上是真正穷于应付了。
德国政府告诉每一个家庭,土豆现在应当只以带皮的形式上桌,”它说:“最重要的是,在饭馆和餐厅里,不可使用土豆削皮器。”
43年,意大利退出战争,橙子从此在德国人的餐桌消失了.
44年底,苏联几乎收复了包括乌克兰的全部国土,法国也为盟国解放,于是,肉,鸡蛋和葡萄酒从德国人的餐桌上大大减少了!
从41年到45年盟国对德国城市毁灭性的轰炸,使得50万德国平民丧生,数百万人房屋被毁,无家可归,纳粹德国政府表现出非常的高效率,每当大轰炸刚刚结束,那些情绪低迷饥肠辘辘的难民,很快会看到,废墟和瓦砾得到快速的清理,伤员受到妥善救治,政府的卡车迅速运来大桶的热汤,抹着厚厚黄油夹着鸡蛋和香肠的三明治,以及各种衣物,甚至还有儿童玩具,这坚定了德国人民在整个二战期间对政府的信心.
德国人43年工作周的平均工时从47小时增加到了49.2小时,数量不断增加的外国劳工以及战俘将被迫在德国工厂工作。军工仍居于最优先的位置,纳粹当局以烟草或者白兰地的形式向军工工人提供生产效率津贴,并承诺为参加工作的母亲们改善条件。但在生产率驱动中也有更严厉的一面:劳动力也被包括转移到集中营在内的对“懈怠”进行惩罚的多种威胁所驱动。
1944年的德国配给标准,普通平民每人每星期
面包2000克,
肉食或香肠900克
食糖140克
油脂140克
奶油80克
咖啡30克
鸡蛋1个
香烟20支或雪茄10支.
1945年的4月20日生日,对于许多柏林人是难忘的,主要是在这天发放的额外配给
香肠500克,大米500克,豌豆250克,蔬菜罐头一个,黄油50克,咖啡50克-----
要知道如果没有这些额外的配给,是无法坚持到10天后柏林战役结束的!
在战争的头五年里,德国人的饮食一直是单调的和不太可口的。它充斥着体积大、长气力的食物,而缺乏高质量的蛋白质和矿物质,不过并不严重缺少任何重要的质下降到战前水平的四分之三,可见的和不可见的脂肪下降到三分之二。对一般消费者的供应量始终就不十分充足,但是对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来说,饮食通常至少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最低营养。
德国人民的健康并没有由于缺少食品而受到损害。工厂中生病和缺勤的比例并不过高。在出现这种情形时,主要是由于工作过度和在猛烈的空袭下生活条件普遍恶化,而不是由于营养不良。在1943—1944年的冬天,流行性感冒席卷了德国,而到战争结束时,还出现了某些轻微的皮肤病。在其他方面,德国人民的健康和营养情况,在战争中自始至终都保持得非常好。甚至在德军最后崩溃而带来的苦难时期,多亏了地方紧急配给,人民还是得到了最低限度的食品供应,从而避免发生骚动。
德国在的领导下,1940经济总量达到561亿美元,基本度过了经济危机,当然有占领下西欧的经济支持,工业生产开始全面的运转,其产量在 1939年就已经超过英法之和,以坦克生产为例,,1943年达到了7600余辆,随即就有3000多辆开往库尔斯克,后来多生产虎豹坦克,数量有所下降,质量却在上升,二战期间共生产24000辆坦克。由于盟军的轰炸和资源短缺,军事上寡不敌众,德国经济在1945年开始出现崩溃.
45年,德国战败了,德国仿佛是被纳粹和催眠率领着经历了一次,绚烂辉煌而又结局黯淡惨烈的梦,当一切结束的时候,德国才发现,在挥霍了日尔曼的狂想,复仇,激情和努力后,收获的仍然是贫穷饥饿与残垣瓦砾。45年底德国人每天的食品热量只有1400大卡,是1942年的一半!普通人连吃饱一顿黑面包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侈,曾经帮助中国救护中的难民的德国友人拉贝博士,此时,也在德国忍受着饥饿的煎熬,知恩图报的国人为拉贝博士寄去了炼乳,巧克力和罐头,以解燃眉之
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的数据统计
首场德甲比赛:0:1 负于慕尼黑1860(1965年8月14日)
主场大比分赢球(注:5球以上)
11:1胜多特蒙德(1971年11月27日)
9:0胜柏林网球(1976年9月10日)
9:0胜奥芬巴赫(1984年3月13日)
7:0胜汉诺威96(2010年4月18日)
5:0胜汉堡(2011年8月20日)
7:0胜弗莱堡(2011年9月10日)
7:1胜霍芬海姆(2012年3月10日)
6:1胜斯图加特(2012年9月2日)
6:1胜里尔(2012年11月8日)
5:0胜汉诺威96(2012年11月24日)
6:1胜不莱梅(2013年2月23日)
9:2胜汉堡(2013年3月31日)
5:0胜法兰克福(2014年2月3日)
5:1胜沙尔克04(2014年3月2日)
5:2胜不莱梅(2014年4月26日)
6:0胜不莱梅(2015年10月18日)
8:0胜汉堡(2015年2月14日)
7:0胜顿涅茨克矿工(2015年3月12日)
6:1胜波尔图(2015年4月22日)
5:0胜汉堡(2015年8月15日)
5:1胜沃尔夫斯堡(2015年9月23日)
5:0胜萨格勒布迪纳摩(2015年9月30日)
5:1胜多特蒙德(2015年10月4日)
5:1胜阿森纳(2015年11月5日)
客场大比分赢球(注:5球以上)
6:0胜帕德博恩(2015年2月21日)
7:1胜罗马(2014年10月21日)
6:1胜沃尔夫斯堡(2014年3月8日)
7:0胜云达不来梅(2013年12月7日)
6:1胜汉诺威96(2013年4月20日)
8:1胜圣保利(2011年5月7日)
6:0胜柏林赫塔(2012年3月18日)
5:0胜杜塞尔多夫(2012年10月20日)
5:0胜比尔森胜利(2013年10月24日)
7:1胜门兴格拉德巴赫(1979年3月24日)
6:1胜约丁根(1996年2月25日)
6:1胜卡尔斯鲁厄(1966年9月10日)
主场大比分输球(注:4球以上)
0:7负沙尔克04(1976年10月9日)
0:4负杜伊斯堡(1967年12月9日)
0:4负比勒费尔德(1979年3月10日)
0:4负皇家马德里(2014年4月30日)
客场大比分输球(注:4球以上)
1:7负杜塞尔多夫(1978年12月9日)
0:6负法兰克福(1975年11月22日)
0:6负奥芬巴赫(1974年8月24日)
1:4负沃尔夫斯堡(2015年1月31日)
欧冠大比分赢球
欧冠淘汰赛2回合最大比分12:1胜里斯本竞技(2009年3月12日)
欧冠八分之一决赛主场7:0胜巴塞尔总比分7:1晋级(2012年3月14日)
欧冠半决赛总比分7:0胜巴塞罗那晋级(2013年5月2日)
欧冠小组赛第三轮7:1胜罗马 总比分9:1(2014年10月22日)
联赛出场纪录
塞普·迈耶(473),奥利弗·卡恩(429),盖德·穆勒(427),汉斯·格奥格·施瓦岑贝克(416)
克劳斯·奥根塔勒(404),弗朗茨·贝肯鲍尔(396),本德·杜恩贝尔格(375),梅尔穆特·绍尔(334)
弗朗茨·鲁斯(322),卡尔·海因茨·鲁梅尼格(310),洛塔尔·马特乌斯(302)
巴斯蒂安·施魏因施泰格(280,截止2012-13赛季),汉斯·普弗吕格勒(277) ,保罗.布莱特纳(255)
洛兰特·沃尔法特(254),乌利·赫内斯(239),哈桑·萨利哈米季奇(234),迪特·霍内斯(224)
莱蒙德·奥曼(216)
联赛进球纪录
盖德·穆勒(365),卡尔·海因茨·鲁梅尼格(162),马里奥·戈麦斯(110),洛兰特·沃尔法特(119)
迪特·霍内斯(102),吉奥瓦尼·埃尔伯(92),梅尔穆特·绍尔(87),乌利·霍内斯(86)
洛塔尔·马特乌斯(85),保罗.布莱特纳(83),罗伊·马凯(78),弗朗茨·鲁斯(72)
雷纳尔·奥尔豪泽(64),迪特·布伦宁格(59)
点球进球最多球员:穆勒 51个
最大比分赢球纪录
联赛 主场11:1胜多特蒙德(1971年11月27日)
欧战 7:0巴塞尔(2012年03月14日)
欧战 7:0巴塞罗那(2013年5月2日)
2012/13赛季
“德国记录之王”的2012/13赛季:德甲2012/13赛季拜仁全赛季34战29胜4平1负积91分,进98球,失18球,净胜球80个,全赛季从头到尾保持积分榜领头羊位置并最终夺回“沙拉盘”。
2012/13赛季是德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第50个赛季,而德意志巨无霸拜仁慕尼黑也无愧于他们“德国记录之王(Deutscher Rekord Meister)的称号,疯狂地刷新了几乎全部德甲最佳记录,再一次成为无可争议的德国之王。 拜仁慕尼黑2012/13赛季创造的德甲新纪录记录名称 拜仁12-13赛季新纪录 原记录 联赛冠军数 拜仁慕尼黑22次 拜仁慕尼黑21次(不包括1932) 全赛季暂居积分榜首位 第5次完成 拜仁慕尼黑,1968-69、1972-73、
1984-85、2007-08 赛季最早夺冠 第28轮 第30轮,拜仁慕尼黑1972-73、2002-03 赛季积分 91分 81分,多特蒙德2011-12 赛季夺冠最大分差优势 25 20分,拜仁慕尼黑1972-73 半赛季最多积分 49分 47分,多特蒙德2011-12 客场积分 47分 37分,多特蒙德2011-12、云达不来梅2003-04 赛季最多胜场 29场 25场,拜仁慕尼黑192-73、多特蒙德2011-12 赛季最少败场 1场(平记录) 1场,拜仁慕尼黑1986-87 赛季客场胜场 15场 10场,云达不来梅2003-04、汉堡2005-06、
勒沃库森2010-11、
多特蒙德2010-11、2011-12 赛季开赛连胜 8连胜 7连胜,拜仁慕尼黑1995-96、2011-12,
凯泽斯劳滕2000-01,美因茨2010-11 下半赛季开赛连胜 14连胜 10连胜,门兴格拉德巴赫1986-87、
沃尔夫斯堡2008-09 赛季客场连胜 9连胜 8连胜,多特蒙德2010-11 客场不败 第2次 拜仁慕尼黑,1986-87 赛季失球最少 18个 21个,拜仁慕尼黑2007-08 赛季净胜球 80个 64个,拜仁慕尼黑1972-73 半程净胜球最多 37个 33个,拜仁慕尼黑2011-12 半程失球最少 7个(平记录) 7个,斯图加特2003-2004 赛季客场失球最少 7个 10个,云达不来梅 上半赛季客场失球记录 1个 2个,斯图加特2003-04 赛季0失球场次 21场 19场,拜仁慕尼黑2次、云达不来梅1次 赛季0失球胜利场次 21场 17场,沙尔克04 1971-72 赛季客场0失球场次 12场 9场,斯图加特2003-04 赛季每场至少一个进球 34场(18支球队34场) 30场,科隆1963-64(16支球队共30场) 连续每场至少一个进球(跨赛季) 37场(13-14赛季有望刷新) 36场,拜仁慕尼黑1973-74 其他德甲非比赛记录最大年纪冠军教练 海因克斯,67岁 德甲单笔转会费记录 马丁内斯,4000万欧元
从毕尔巴鄂竞技转至拜仁慕尼黑 戈麦斯,3500万欧元(3000万+500万成绩追加)从斯图加特转至拜仁慕尼黑 未破德甲记录赛季进球 98个 101个,拜仁慕尼黑1972-73
多特蒙德主场到底是哪个球场?
西格纳尔·伊杜纳公园球场(Signal Iduna Park)是“威斯法伦体育场”(Westfalenstadion)由2005年12月至2011年6月的冠名赞助名称,位于德国多特蒙德。属于德甲球队多特蒙德的主场球场,在2006年世界杯作为四场分组赛、一场16强赛及一场半决赛的比赛场地。国内联赛时容量包含座席及立席为81,264人,当举行国际赛时改为全座席可容纳67,000人。球场原名以前普鲁士省份威斯法伦(Westphalia,即今天部分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联邦州)命名。是全德国最大的球场,于2004/05球季以140万观众人次创下欧洲足球入场观众人次新纪录。 60年代多特蒙德已开始筹备建立一个新球场以取代古旧的“红地球球场”(Stadion Rote Erde),当多特蒙德于1966年夺得欧洲优胜者杯后,红地球球场是不足够容纳日益增加的球迷,多特蒙德推出在红地球球场旁新建一个椭圆形包含传统田径设施,可容60,000人的现代化体育中心的‘双胞胎体育场’方案,但预算高达6,000万马克,庞大的工程造价因资金问题而被中止。1971年科隆市因财政问题退出举办1974年世界杯城市,多特蒙德成为替补城市,原订兴建新球场的资金亦一并转移到多特蒙德,但资金仍然紧拙,建筑商采用造价低廉以预制组件为基础可容54,000观众的新型设计方案,1971年10月19日获批准开展工程,仅用了一年便落成启用,最终造价为3,400万马克,超过八成由联邦州、国家政府、幸运轮盘和赞助商支付。而多特蒙德市政府直接投资600万马克并取得球场边广告的收入权。 1974年4月2日多特蒙德正式迁入威斯法伦体育场,揭幕赛与沙尔克04进行友谊赛,以0-3落败。15日后迎来第一场正式国际赛,由西德队对匈牙利队,结果国家队以5-0大捷。1974年世界杯威斯法伦体育场进行了三场分组初赛及巴西对荷兰的第二轮分组赛。多特蒙德于1972年降级乙组,是唯一德乙主办1974年世界杯的球队。1976年多特蒙德回升德甲,终可将顶级联赛带到威斯法伦体育场。 1992年因欧洲足球协会球场新规定威斯法伦体育场将北看台的立席改为立、坐两用席,容量缩减到42,800人。多特蒙德在1995年夺得德甲冠军宝座后,开展德国足球历史上首个私人投资的球场扩建计划,在东及西看台上各加建一层,西看台加设观众餐厅,新楼层各可容纳6,000名观众,另建新顶盖,使容量回复到54,000人,其中大部分(38,500座)为有盖座位。随着多特蒙德在1997年的欧冠杯胜利,威斯法伦体育场再次扩建,北看台亦加建一层,并在内设立多特蒙德足球会博物馆,而有历史意义而受保护的南看台(die "Südtribüne")亦在扩建中增加容量到25,000人,成为全欧最大的立席看台,总容量为68,600人,当举行国际赛时,整个南看台可迅速(两日内)改装为坐席,总容量为52,000人。经过两次扩建的球场外观极具现代代风格:球场北面外墙采用全钢结构框架悬挂铝合金的玻璃幕墙。两次扩建共耗资1亿1千万马克。 当德国在2002年获得世界杯主办权时,被称为“德国足球大剧院”(Opera House of German Football)的威斯法伦体育场虽然是德国投标的重点球场,但并不符合国际足联的世界杯半决赛球场规定。威斯法伦体育场需要进行第三次扩建,在原有四面看台的四角加建,将国际赛容量提升到67,000人。工程采用“爬模”技术将预制组件按结构组合,由地面逐步各上“爬”,直到目标高度为止。为免阻挡新看台观众的视线,旧顶盖的龙门支架将逐步拆除,而顶盖由八支62米高的**三角支架支撑。四个角落看台使容量增加15,000人,国内比赛坐席及立席可容纳82,932人,而国际赛全坐席可容纳67,000人。新角落看台提供座位及餐饮服务给贵宾,使贵宾席容量达到5,000人。在西北及西南两个新角落看台更新增了球迷服务区。 威斯法伦体育场原本由多特蒙德市政府拥有,后来卖给多特蒙德,但多特蒙德在2002年因财困将球场转售给一个地产基金,再分期于2017年赎回球场。但2005年春季多特蒙德因现金短缺未能支付分期款项,基金持有人同意多特蒙德在财务重整后才支付到期款项及减免逾期利息,因此多特蒙德才逃过破产的厄运。为减债务,多特蒙德将威斯法伦体育场的命名权以2,000万欧元出售给一家保险和投资公司西格纳伊度纳(Signal Iduna),于2005年12月更名为西格纳伊度纳公园。但在世界杯举行期间球场将被称为“国际足联世界杯多特蒙德球场”(FIFA World Cup Stadium Dortmund),因国际足联控制所有有关世界杯的冠名权。[1]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抽签结果出来了,赛程也应该有了吧?
世界杯赛程:揭幕战德国战弱旅 荷阿大战掀高潮
--------------------------------------------------------------------------------
2005年12月10日05:46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北京时间12月10日凌晨,2006年世界杯抽签仪式在德国莱比锡会展中心1号厅举行。贝利把荷兰抽到阿根廷所在的C小组,同组的还有实力不容小视的塞黑与科特迪瓦队。意大利与捷克、美国、加纳同组,英格兰主帅埃里克森遭遇祖国瑞典。东道主德国与巴西则避开了欧洲强队。首场比赛即揭幕战将在8日进行,由东道主德国队在慕尼黑安联球场迎战哥斯达黎加队。下面是比赛的具体赛程:(点击此处查看按小组排列)
比赛日期 比赛时间 组别 比赛城市 交战对手 直播
6月08日 A组 慕尼黑 德国-哥斯达黎加
6月09日 A组 盖尔森基兴 波兰-厄瓜多尔
6月10日 B组 多特蒙德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瑞典
B组 法兰克福 英格兰-巴拉圭
C组 汉堡 阿根廷-科特迪瓦
6月11日 C组 莱比锡 塞黑-荷兰
D组 纽伦堡 墨西哥-伊朗
D组 科隆 安哥拉-葡萄牙
6月12日 E组 汉诺威 意大利-加纳
E组 盖尔森基兴 美国-捷克
F组 柏林 巴西-克罗地亚
6月13日 F组 凯泽斯劳滕 澳大利亚-日本
G组 斯图加特 法国-瑞士
G组 法兰克福 韩国-多哥
6月14日 H组 莱比锡 西班牙-乌克兰
H组 慕尼黑 突尼斯-沙特
A组 多特蒙德 德国-波兰
6月15日 A组 汉堡 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
B组 纽伦堡 英格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B组 柏林 瑞典-巴拉圭
6月16日 C组 盖尔森基兴 阿根廷-塞黑
C组 斯图加特 荷兰-科特迪瓦
D组 汉诺威 墨西哥-安哥拉
6月17日 D组 法兰克福 葡萄牙-伊朗
E组 凯泽斯劳滕 意大利-美国
E组 科隆 捷克-加纳
6月18日 F组 慕尼黑 巴西-澳大利亚
F组 纽伦堡 日本-克罗地亚
G组 莱比锡 法国-韩国
6月19日 G组 多特蒙德 多哥-瑞士
H组 斯图加特 西班牙-突尼斯
H组 汉堡 沙特-乌克兰
6月20日 A组 柏林 厄瓜多尔-德国
A组 汉诺威 哥斯达黎加-波兰
B组 科隆 瑞典-英格兰
B组 凯泽斯劳滕 巴拉圭-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6月21日 C组 法兰克福 荷兰-阿根廷
C组 慕尼黑 科特迪瓦-塞黑
D组 盖尔森基兴 葡萄牙-墨西哥
D组 莱比锡 伊朗-安哥拉
6月22日 E组 汉堡 捷克-意大利
E组 纽伦堡 加纳-美国
F组 多特蒙德 日本-巴西
F组 斯图加特 克罗地亚-澳大利亚
6月23日 G组 科隆 多哥-法国
G组 汉诺威 瑞士-韩国
H组 凯泽斯劳腾 沙特-西班牙
H组 柏林 乌克兰-突尼斯
6月24日 1/8决赛 慕尼黑 A1-B2(2)
莱比锡 C1-D2(1)
6月25日 斯图加特 B1-A2(3)
纽伦堡 D1-C2(4)
6月26日 凯泽斯劳滕 E1-F2(5)
科隆 G1-H2(6)
6月27日 多特蒙德 F1-E2(7)
汉诺威 H1-G2(8)
6月30日 1/4决赛 柏林 (1)胜者-(2)胜者A
汉堡 (5)胜者-(6)胜者B
7月1日 盖尔森基兴 (3)胜者-(4)胜者C
法兰克福 (7)胜者-(8)胜者D
7月4日 半决赛 多特蒙德 A胜者-B胜者
7月5日 半决赛 慕尼黑 C胜者-D胜者
7月8日 3、4决赛 斯图加特 半决赛两负者
7月9日 决赛 柏林 半决赛两胜者
德国最大的十大城市排名是?
第一名,柏林,德国首都、最大的城市,政治、经济中心,有居民约350万人。
第二名,汉堡是德国三大州级市(柏林,汉堡,不莱梅)之一,德国第二大城市,也是德国最重要的海港和最大的外贸中心、德国第二金融中心,同时是德国北部的经济和文化大都市。有居民181万人。
第三名,慕尼黑(德语:München)隶属德国巴伐利亚州,为巴州首府,面积310平方公里,坐落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海拔500多米的高原上。慕尼黑建于1158年,至今已有850年历史,是巴州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人口150.056万,是巴州第一大城市、德国第三大城市。
第四名,科隆(德语:K?ln),德国的第四大城市,德国西部莱茵河畔名城和重工业城市。人口100.7万(2009年),仅次于柏林、汉堡和慕尼黑。
第五名,法兰克福(Frankfurt),全名: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语:Frankfurt am Main),是德国第五大城市,德国乃至欧洲重要工商业、金融和交通中心,位于德国西部的黑森州境内,处在莱茵河中部支流美因河的下游。有居民70万人。
第六名,斯图加特(德语:Stuttgart?或译:斯图嘉特)位于德国西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中部内卡河谷地,靠近黑森林。斯图加特是德国第六大城市,斯图加特区域是全国第四大城市联合体(仅次于鲁尔区、莱茵-美因区和柏林)。有居民61万人
第七名,杜塞尔多夫 (德语:Düsseldorf或,英语:Duesseldorf),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首府。位于莱茵河畔,紧邻世界著名的鲁尔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居民59万人。
第八名,多特蒙德(Dortmund)位于德国西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鲁尔区,是德国第八大城市。多特蒙德是德国西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Nordrhein-Westfalen ,简称北威州))的重要经济贸易中心,位于鲁尔区东部。鲁尔河从市内南面流过,及埃姆斯河流过多特蒙德市区。有居民57.9万。
第九名,埃森(Essen)是鲁尔区最大之一城市,位于德国西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是德国钢铁工业先驱克虏伯家族发迹地。主要工业有采煤、钢铁、机械、军工、化工等,还发展了电子、服装、塑料等部门。有人口约57.1万。
第十名,不来梅是德国西北部不来梅州的首府,位于威悉河下游,距北海70千米,面积326平方千米 ,人口约 52万。
e-on是个什么牌子?
德国能源巨头
这是2006年02月02日的新闻:
作为德国能源界的旗舰,E.on现今已经把持了包括向鲁尔区在内的德国西部大多数地方天然气和电力的供应。从00/01赛季开始,多特蒙德俱乐部就正式和这家能源巨头建立深入合作关系,E.on成为球队主赞助商,合同为期6年,即到06年夏天截至。E.on的logo也顶替了原赞助商Oliver,出现在多特蒙德球衣的胸前。事实上,这家德国能源界的巨人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业绩远不如今日,在经过整合和吞并了一些小型业内企业之后的E.on在深思熟虑之后将目光盯在了当时在德甲的影响力还仅次于拜仁的鲁尔区老牌强队多特蒙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急需扩展在德国西部,尤其是在人口稠密、制造业发达的鲁尔区影响力的E.on看中了多特蒙德俱乐部拥有德甲最忠实和最为庞大的一群支持者,且这些支持者大都生活在离这座城市半径不超过50公里的威斯特法伦地区。通过此项赞助协议,多特蒙德获得的赞助金额比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俱乐部的黄金时代还要多,这有效阻止了俱乐部在上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成绩滑坡。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刚刚获得赞助的多特蒙德队斗胆在2001年接连创下德甲转会费纪录,收购了罗西基、杨.科勒和阿莫鲁索,并成功在2001/02赛季捧起了联赛冠军的奖盘并打入当年的欧洲联盟杯的决赛。
然而世事难料,拥有鼎盛阵容的多特蒙德此后连走霉运,接连持续出现大面积伤病,加之球员老化现象严重,成绩重新开始下滑。联赛糟糕的状态又直接导致在欧洲赛事里早早就被淘汰,球队收入锐减,股票价格狂跌,而大牌球员又始终拒绝削减天文数字一般的工资,俱乐部危机开始显现。并且这种危机在近两年来愈演愈烈,现在的多特蒙德非但不再是一支强队,如果不是经过赛季之初管理层的整改和职业联盟网开一面,估计早已降级。但是通过和俱乐部最初两年的合作,E.on成功的扩大了在鲁尔区的业绩,并且收入迅速增长。随着E.on对目标市场的占领完毕,与多特蒙德的赞助协议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更何况,这支老牌俱乐部的号召力大不如前。事实上,E.on尽管许诺在6年时间里向俱乐部提供总额估计高达4000万欧元的赞助款,但是多特蒙德却从获得这么多钱,因为他们常常无法达到附加条款里规定的成绩。
在上半赛季,多特蒙德俱乐部高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与E.on就未来的合作前景进行谈判。急需资金的俱乐部当然不想放走任何一个目前的赞助商,但是E.on坚持认为以年轻球员组成的俱乐部在竞技成绩上已经无法满足公司树立品牌和扩展业绩的需求,除非赞助金额大幅度下降。在上周经过三天的谈判之后,双方于德国时间1月31日共同宣布,2006年6月30日的赞助协议截止期后将不再继续合作。虽然E.on最终放弃了赞助对方,但是答应不管球队是否在赛季末排名进入前6名都将额外支付200万欧元,用以改善多特蒙德俱乐部的经济状况。俱乐部主席瓦兹克很沮丧也很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俱乐部的经济健康,我们理解E.on最终提出的分手,但我们也感觉到这深深伤害了曾经伴随主赞助商一起走过多年的球迷的心。”
丢掉了俱乐部最重要赞助商的瓦兹克将继续头疼地“开源节流”,除了大力培养年轻球员接班外,俱乐部已将威斯特法伦球场的冠名权卖给了SIGNAL IDUNA公司。据悉,多特蒙德当地舆论已经猜测,LG或是当地某著名啤酒品牌将很有可能成为球队下赛季的主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