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沙vs明斯克动力-沙尔克04vs奥厄预测

tamoadmin 2024-08-27 09:41

1.第25装甲掷弹兵师的部队简介

2.请问白俄罗斯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3.二战时期苏联如何开展游击战

4.白俄罗斯的社会

5.收到失利消息的斯大林做出了什么反应?

第25装甲掷弹兵师的部队简介

奥尔沙vs明斯克动力-沙尔克04vs奥厄预测

1943年9月,德国新鲁平,依照43年装甲掷弹兵师基本编装(Grundgliederung der Panzergrenadier-Division 43),25PGD成立一个新的第五战车营。该营是由第五战车补充营改编而来,而第五战车补充营则是由原先在北非战场被击溃的第五战车团残部所改编,自营长Rettemeier上尉以下之军官,士官及士兵都是曾经在北非战场作战的老兵。

该营除营部连之外有四个战车连和一个补运连,原先是配备四号战车及突击炮,这个营到10月才到中央军集团的战区, 一直要 到10月20日才在杜布罗夫诺进入第四 军的战区,到十月底才和该师汇合。1942年5月,第25机车营吸收第25摩拖化侦搜营的残部并担任侦搜任务,这时则改编为第125装甲侦搜营。第25摩拖化炮兵团则在1942年十月接收一个防空炮连成为第十炮兵连。

陆军直属的防空炮营一直要到1944年底才与该师汇合。1943年7月1日,25PGD所呈报的战斗序列包括(后勤支援单位未列出): 第五战车营:尚未编成

第35摩拖化掷弹兵团:团部连,三个摩托化掷弹兵营,每营三个摩托化掷弹兵连和一个摩托化重装备连,第13摩托化步兵炮连,第14摩托化战防炮连

第119摩拖化掷弹兵团:同上

第125装甲侦搜营:五个连,三个机车侦搜连,一个装甲侦察车连,一个摩托化重装备连

第25装甲猎兵营:两个摩拖化战防炮连,一个自走化战防炮连,一个自走化轻防空炮连

第25摩拖化炮兵团:团部连,两个摩托化轻型榴弹炮营,一个摩托化重型榴弹炮营,外加两个临时编成使用俄炮的榴弹炮连

第25摩拖化工兵营:三个摩托化工兵连,一个摩托化轻型架桥纵队

第25摩托化通讯营:两个摩托化通讯连,一个摩托化轻型通讯纵队

注:43年装甲掷弹兵师基本编装与之前的摩步师最大的不同在于获得一个战车营(大多是用突击炮当代用战车),及将机车营改编为装甲侦搜营,另外也获得一个陆军直属的防空炮营。 1943年7月第25装甲掷弹兵师撤出奥廖尔弧形防御带1943年7月,库尔斯克战役期间25PGD防御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阵地北翼战线的最北端,从奥廖尔以北的基列科沃/Annina地区,主力部队向南延伸至并集中在Bolkhov两侧。在此期间获得第18战车营的增援直到7月底该师撤出奥廖尔弧型防御带。该师经由Paramonovo向西撤退,负责固守重要的交通要点Khotynets直到8月9日,再撤退至卡拉齐夫。之后25PGD行军250公里移防到第4军在斯莫棱斯克东北方的Yartsevo-Dukhovshchina地区,该师在这里接受整补。8月18日至9月中,第119摩托化掷弹兵团负责Dukhovshchina东北方的水牛防线,之后该师撤往豹线,在斯莫棱斯克以西约25至30公里处。9月28日至10月28日,该师换防至Werja-Rossassenka地区。1943年10月底至1944年6月,该师移往豹二线,在Dubrovno东北,聂伯河北岸与国道之间(现今斯莫棱斯克至莫斯科之M1高速公路)。该师在斯莫棱斯克以西的第四次及第五次国道争夺战中曾成功地延伸其防线到聂伯河以南的豹三线。在1944年4月间曾后撤至明斯克以东的地区进行整补。

1944年6月22日,白俄罗斯,红军对德军中央军集团(Heeresgruppe Mitte)发动大攻势。同属德军第27军团(XXVII Armeekorps)的第78突击师扼守国道防线正面,25PGD则保护第78突击师的南翼,隶属德军第4军团(IV Armeekorps)的第256步兵师则保护第78突击师的北翼。1944年6月23日清晨五点,红军对德军第78突击师及第256步兵师正面防线展开猛烈炮击,随后由三个红军禁卫步兵师及其他装甲部队所组成的装甲突击群对德军第78突击正面防线师展开猛烈攻击,到这天傍晚勉强突破德军第78突击师的第一道防线。同时,红军第1禁卫步兵师突入了德军第78突击师及第256步兵师防线之间的沼泽地带,并发现一条窄轨铁道通过这片沼泽地带。1944年6月24日,红军沿著这条铁道投入第2禁卫战车军团协助突破,作为预备队的德军第14步兵师在Orekhi湖畔南端展开反攻,然而并无法阻挡红军攻势。同时,红军第11禁卫步兵师突破了德军第256步兵师防线,德军第78突击师北翼防线洞开,岌岌可危。1944年6月25日,红军终于突破德军第78突击师防线,第2禁卫战车军团长驱直入,包抄重要的铁公路交通要点奥尔沙。随著德军第78突击师防线崩溃,25PGD不得不随之撤退。1944年6月26/27日夜间,红军第11禁卫军及第31军攻克奥尔沙,第5禁卫战车军及第2禁卫战车军团沿著莫斯科-明斯克国道向明斯克挺进。1944年6月26日,和德国陆军总部发现事态严重,下令德军第5装甲师和第505重战车营由乌克兰回防明斯克,派遣重兵驻守鲍里索夫东北方,希望能守住贝尔齐纳河防线,让德军第4军残部能平安撤退。

在十天内该师由聂伯河河弯撤退到贝尔齐纳河。1944年7月6日,25PGD于贝尔齐纳河与明斯克之间的Smolevichi南方被歼灭。该师师长Paul Schürmann少将率领残部突围在八月中回到第四军在格罗德诺的军部,是唯一突围成功的师长。这期间该师的Johannes Grimminger上尉征召了收兵,失散兵及轻伤兵所组成的Grimminger战斗群随同第5装甲师作战直到七月底。最后该战斗群与该师残部在苏瓦乌基汇合后前往姆瓦瓦练兵场等待整编。1944年8月23日,Mielau,Johannes Grimminger上尉因功获颁骑士十字章。

注:Khotynets位于奥廖尔以西,是奥廖尔州进入布良斯克州的铁公路必经之路。Karachev则是布良斯克州东边的门户。豹线是在斯莫棱斯克以西约25至30公里处,豹二线是在Dubrovno东北,聂伯河河弯北岸与国道之间,豹三线则是在聂伯河河弯以南。Johannes Grimminger上尉后转任至第21装甲师第192装甲掷弹兵团第二营营长,在1945年三月晋升少校团长,并获橡叶骑士十字章。 1944年秋季原先在中央军集团被击溃各师残部被用来作为新成立的44年装甲旅(Panzer-Brigade 44)的核心。25PGD的残部和年轻的补充兵在Mielau练兵场来成立一只新的部队:第107装甲旅于1944年8月1日正式成军。25PGD和该旅都转属到西线的B军集团(Heeresgruppe B)直到11月底。1944年9月20日,格拉芬沃尔练兵场,该师被降编为第25装甲掷弹兵师战斗群,当时没有战车,卡车和火炮,全师的战斗单位其人员编现比约只有20%,可说完全没有战斗能力。10月份开始获得人员和装备的补充,并转往鲍姆霍尔德练兵场,10月底吸收第107装甲旅残部,该旅则于11月初解编。

1944年11月23日25PGD战斗群所呈报的战斗序列包括(后勤支援单位未列出):

战斗群指挥部

第35摩托化装甲掷弹兵团:两个营。第一营搭乘重型运兵车和中型卡车,第三营搭乘脚踏车和中型卡车

第119装甲化装甲掷弹兵团:一个营。第一营为原第107装甲旅之第2107装甲掷弹兵营,配备步兵装甲车

第五战车营:一个连14辆豹式战车。该营为原第107装甲旅之第2107战车营

第125装甲侦搜营:一个连,只有一些装甲侦搜车

第25装甲猎兵营:三个连。第一二连各有17辆突击炮,第三连有四门战防炮

第25摩托化炮兵团:一个营。只有两个轻榴弹炮连共九门炮

第25摩托化工兵营:两个连。第一连有18辆工兵装甲车,第二连搭乘中型卡车 1945年1月31日,25PGD沿著科斯琴东南的一号国道布防。二月到三月中则移防到科斯琴西北方之Genschmar。在这期 间曾在3月22日,23日及27日发动数次反击以解救库司春守军。1945年3月27日,训令第九军向奥德河西岸之红军桥头堡展开反击以解救库司春之守军,第九军以Müncheberg装甲师为主力,以第20装甲掷弹兵师,第25装甲掷弹兵师及元首掷弹兵师一同投入救援作战。Müncheberg装甲师以突击炮支援明谢贝格装甲掷弹兵团第二营由国道向库司春方向前进,在进击三公里后遇到红军第八亲卫军的顽强抵抗,损失11辆步兵装甲车,三辆豹式战车及五辆突击炮,救援作战以失败收场。之后25PGD在费里岑整补直到四月中。

1945年4月16日,Seelow高地,红军发动对柏林的大攻势,4月17日及18日该师在费里岑周边进行艰困的防御战,之后且战且走,4月21日该师撤退至第三装甲军(3. Panzer-Armee)在Eberswalde/Finow运河上的Brunow-Kruge桥头堡。4月24日该师随著Steiner集团(Gruppe Steiner)在Leibenwalde以南发动反击,4月25日及26日沿著Ruppiner运河南下在奥拉宁堡建立一桥头堡。该师防御奥拉宁堡桥头堡直到4月27日之后撤往梅克伦堡地界,4月29日及30日到达马尔欣湖畔的盖沃欣,5月2日到达Schweriner湖南缘的Plate-Kladow。这时战争已接近尾声,该师在Radelubbe向美军投降。

请问白俄罗斯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1、莫吉廖夫

莫吉廖夫位于白俄罗斯东部第聂伯河畔,是该国第三大城市和莫吉廖夫州的首府。它是白俄罗斯最大的工业中心之一!有着便利的交通条件,距明斯克市201公里,与奥尔沙、奥西波维奇、日洛宾、克里切科夫等城市均有铁路相连。莫吉廖夫是欧洲一座美丽的城市,有着明亮的建筑、神圣的教堂、美丽的公园等丰富的旅游。

2、明斯克胜利广场

胜利广场座落于明斯克市中心,1947年建成,长225米,宽175米。广场上矗立着伟大卫国战争阵亡烈士纪念碑,高40米,碑身底部四面镶嵌大型金属浮雕群,表现白俄罗斯军民英勇抗敌的战斗历程。碑顶为象征英雄城市的五星勋章,碑前是体现烈士不朽精神的长明圣火。胜利广场两侧整齐排列的石碑上刻着前苏联12个英雄城市的名称。广场地下是宽敞的人行信道,信道的中央大厅内建有一个直径达2米的琥珀花环,花环内设有照明装置。

3、拉济维乌家族城堡建筑群

涅斯维日的拉济维乌家族城堡建筑群位于白俄罗斯中部,由拉济维乌王朝(the Radziwill dynasty)从16世纪开始建造,到1939年完工。拉济维乌王朝诞生了许多欧洲历史和文化领域的重要人物,涅斯维日在科学、艺术、工艺和建筑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涅斯维日的拉济维乌家族城堡建筑群包括寝宫、基督圣体教堂及相应的环境景观,宫殿内有10座相连的建筑,形成一个六边形庭院建筑体系。宫殿和基督圣体教堂这样意义非凡的建筑原型,显示了整个欧洲中部和俄罗斯的建筑发展。

4、明斯克

白俄罗斯共和国首都,座落在斯维斯洛奇河畔(第聂伯河支流)。迄今已有935年的历史。史籍中有关明斯克的最早记载是1067年。14世纪初,明斯克被并入立陶宛大公国,1793年并入俄罗斯,为明斯克省中心。 1919年1月1日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明斯克为共和国首都。

更多关于白俄罗斯有什么好玩的地方,进入:s://.abcgonglue/ask/71293d1617999182.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二战时期苏联如何开展游击战

苏德战争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为专家学者和广大历史爱好者所津津乐道。在持续四年的战争中,苏德双方总共投入了近千万人的兵力,在从莫斯科到柏林的广袤地域殊死搏杀,堪称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大战。时至今日,大多数人对这场战争的了解,都还停留在波澜壮阔的正面战场。实际上,在俄罗斯大地的广阔森林与沼泽中,还有另外一群战士,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围剿烧杀下顽强抵抗,不间断地战斗了三年,这段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也足以彪炳青史。

敌后战场的开辟

俄国人展开游击战争的历史可谓久远,早在1812年的那场战争中,俄国游击队就令拿破仑的大军疲于应付。1941年6月22日德国军队入侵之后,游击战的星星之火几乎立即就在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上重新燃起。早在1941年6月底,还在快速推进中的德军就不断报告,其后方的交通线、野战医院与警戒部队频繁遭到小股残敌的袭击,这是苏联游击队的雏形,不过此时的游击队大多数是被打散而临时集结的红军正规军官兵。这种游击战是完全自发的,他们的主要意图是在德军后方重新集结起来,躲避德军的搜捕,寻机重新突围返回战线。而在战争爆发后,苏联也在迅速开始着手组织游击战争,苏联庞大的国家机器迅速启动。7月3日,斯大林在广播中号召广大人民在沦陷区展开游击战,7月28日,内务人民委员会和苏联的党、团组织开始号召各地的党团员加入游击队。

战争初期的苏联游击队,可以看到距离镜头最近的是一位年纪较大的游击队员。

在战争初期,苏联的游击队主要由内务部组织的歼击营、苏联地方自发组织的游击队和被打散的红军官兵组成。其中歼击营是由地方***员、工人、红军预备役军人和志愿者组成的非正规军。而在敌后还有大批各级党组织组建的游击队,其成员大都是中老年平民,往往以地区党组织为核心,组成较为松散的游击队。这种游击队一般规模在50—80人左右,领导者通常是当地党的负责人、边防军军人和集体企业的领导。苏联军方在总政治部主任梅赫利斯牵头下,也组织了战斗营和破坏分队开展游击行动,这种部队往往以3-10人一组,深入敌后切断电话线、破坏和燃料库、爆破铁路,攻击德军单个或零散的车辆。

正在接受正规军军官训练,学习使用的游击队员

另外,内务人民委员会组建了专门用于游击战的独立特种摩托化步兵旅,这种独立特种摩托化步兵旅作为正规军,执行的是类似盟军的特种空勤团或者突击队的任务,在深入敌后执行任务之后返回本方战线。独立特种摩托化步兵旅除了大批内务部中央学校和边防军学校的教官与学员之外,还有被动员起来的团员,莫斯科手表厂、汽车厂、轴承厂的工人,此外还有诸如“迪纳摩”“斯巴达”“火车头”等体育协会动员的运动员,如今在欧洲赛场上经常亮相,为中国球迷所耳熟能详的莫斯科中央陆军、莫斯科迪纳摩和明斯克迪纳摩足球队的运动员也加入了这支部队。此外,独立特种摩托化步兵旅也包括许多在苏联的外国人,美国、西班牙、保加利亚、德国、澳大利亚、波兰、捷克、法国、南斯拉夫、罗马尼亚、越南和匈牙利人,他们大都是在西班牙内战之后流亡到苏联的国际纵队老兵。

斯大林很快就意识到,在战局如此危急的时刻,必须破坏交通设施,以延缓德军的推进并切断其后勤供应。在1941年6月22日到9月16日,深入敌后的苏联游击队总共炸毁了447处铁路涵洞和桥梁和250处铁轨,其中兵锋直指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后方总共有117处涵洞和铁路桥被炸毁。苏军游击队的破坏行动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德军的进攻步伐。不过总的来说,1941年由内务人民委员会组织打入敌后的游击队,在反苏且民族主义情绪浓厚的波罗的海三国以及乌克兰部分地区很难站得住脚,只有俄罗斯中、北部和白俄罗斯地区,游击队的活动还算比较频繁。而1941年的苏联游击队行动缺乏整体规划,对德军后方交通线的攻击相对零散,人员也缺乏适当的训练和指挥,各个地方和系统的游击队各自为战,缺乏主动性,加之德军长驱直入,战局不利,很多游击队员要依靠政治工作者的鼓励甚至威逼才能作战,逃亡现象严重。特别是地方组织的游击队,一旦指挥人员逃亡或牺牲,整个游击队往往土崩瓦解。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游击队和德军反游击部队的主要焦点之一就是交通线,图中可以看到正在桥梁上安置的游击队员。

德军版的“三光政策”

另一方面,纳粹德国军政***在入侵苏联之前,对苏联的整体实力存在严重误判,天真地认为战争将在1941年内结束,并没有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对于有可能出现的苏联游击武装同样毫无准备。随着原的落空,德国国防军除了要应对正面战场上苏军的压力,也被日益活跃的苏联游击队所困扰。与一般人们的印象相反的是,德军在治安战中的主力其实是国防军。不过尽管德军竭尽全力抽调部队到后方清缴游击队,但是由于前线吃紧,德军不得不专门成立了用于清缴游击队的保安师,负责各个集团军群后方地区的治安,德军的保安师最初有9个,后来增加到了14个。除此之外,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等仆从国也提供了相当部队用于反游击战任务。但即使如此,德军在占领区的治安兵力仍然严重不足,根据数据统计,平均每3平方英里地区只有2个德国士兵。

从1941年年底到1942年年初,苏联游击队迎来了战争中最寒冷的冬天,整个德军后方的苏联游击队只剩下3万人左右,但是德军剿灭游击队的妄想仍然破灭了。随着战争的长期化带来的各种短缺和前线部队供应不足,德国人迅速撕下了“亲善”的面具,露出了以战养战的獠牙。为了保证国防军和德国国民的粮食供应,德国在苏联占领区实施彻底的掠夺政策。1941年,德军过度征收粮食导致其后方占领区出现了“无粮区”,整个地区一片荒芜,从前线到后方的300公里范围内,连配种的家畜和谷种都被搜刮一空。为德军第六集团应粮食的哈尔科夫补给区就变成了这种所谓的“无粮区”。这一政策导致在1941-1942年间仅在哈尔科夫就有11918名当地居民饿死。此外,从1941年侵入苏联开始,德国人一方面残酷的虐待俘虏,导致本来可以作为人力的苏军战俘大量死亡,另一方面却又在战区强征平民,修筑道路、铁路和野战工事。1942年以后,为了缓解人力的短缺,德国占领当局一面以强迫手段掳掠了大批平民前往德国充当奴隶劳工,另一面稍微改善了苏军战俘的待遇,使之充当奴隶劳工或伪军,这种前后矛盾而又残暴短视的占领政策自然会激起民众的反抗,从而成为游击队滋生的土壤。

1942年被俘的游击队员,一旦被俘,等待他们的往往是或绞刑。

在基辅被绞死的游击队员,注意他胸前挂的牌子,上边写的往往是恐吓式的内容,德军希望借此杀一儆百。

正在游击队员的德军士兵,注意最近的那名士兵,脸上显然还带着笑容。

有一种观点认为,德国入侵苏联初期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欢迎,如果德国占领当局取怀柔手段,势必能够争取到苏联民众的支持与合作。但其实从历史上看,德国武装力量在反游击战中使用无情的镇压手段有着悠久的传统,在普法战争、1904—1905年德属西南非洲的赫雷罗族起义、一战占领比利时和法国期间,德国(普鲁士)军队都展现出了凶狠而暴虐的一面,二战中的德国国防军无非是在纳粹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将这种传统发扬光大而已。在反游击战中,残酷的手段虽能一时平息抵抗,长远看只能带来恶性循环,无论是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取“三光政策”和铁壁合围的日军,还是在陷落苏区实施“五光十杀”和保甲连坐的国民党军,最终都难以彻底剿灭游击武装,德军在苏联的境遇也是如此。正如马克斯·布特(Max Boot)在《军队:游击战的历史》中所做的总结:“仅仅定期的‘扫荡’或‘警戒搜索’行动,甚至像纳粹那样残酷的镇压手段都会失败,原因是平民知道起义者会在军队撤走后回来”。因此德军的暴行除了激起更多的仇恨之外,却无法有效控制占领区,在残酷的围剿下,苏联游击队的规模反而越来越大,逐步成为仅次于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欧洲第二大游击武装。

1985年拍摄的苏联**《自己去看》(Иди и смотри)的剧照,这部影片真实的反应了德军镇压游击队的残酷手段,以至于得到了“令人毛骨悚然”这样的评语。剧情中将大批“通匪”的平民关进谷仓中活活烧死的情节,在德军的反游击战中是非常常用的手段。

扭转乾坤的苏联游击队

1942年5月,苏联在莫斯科成立了游击运动中央司令部,用以统一指挥敌后游击战场。在方面军司令部下还配属有游击队地区司令部,下辖若干游击旅。苏军在1942年初的大反攻造成德军战线上的诸多缺口,苏联方面趁此机会增加对游击队的支援力度,并且改组了游击队的指挥体系,有不少苏军部队通过渗透或空降的方式深入敌后,而通过空投等方式,此外苏军还为游击队输送了相当的武器,其装备得以大大改善,甚至某种程度超过了德军的治安部队。也开始注意到苏联愈演愈烈的游击行动,他进一步强调要用铁腕手段来惩治游击队,保证后方交通的安全。但是,在当年5月1日到7月31日,德军第16集团军后方就有30座桥梁被炸毁,84处铁路北破坏,20台机车和113节车厢被毁伤,严重影响了德军的运输,根据时任德军第6装甲师师长劳斯的回忆,在1942年底该师奉命为斯大林格勒德军解围的行动中,在乘火车调动的过程中就遭到了游击队的袭扰,中乘坐军列的德军官兵必须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反击破袭的游击队,另外为了防止列车出轨,在通过游击区的时候火车必须低速行驶,而且还要在车头前面挂两或三节空车厢。

在白俄罗斯密营中的游击队员及其家人

另外,与中国和南斯拉夫战场上游击武装基本孤军奋战的情况不同的是,苏联游击队不但得到了正规军的大力援助,对正面战场也起到了不小的配合作用,在苏军转入反攻后,苏军部队也经常能得到游击队的支援。1942年11月月底,苏军在勒热夫方向的进攻失败,在战斗中突入敌后的苏军第20骑兵师及其他部队总共大约4000人被切断,这支队伍进入瑟乔夫卡和别雷之间波钦基沼泽地区的大片森林沼泽地带,与在当地活动的游击队汇合。第20骑兵师和游击队共同与围剿德军周旋了一个月多月,多次袭击德军横跨第聂伯河的大桥和交通线沿线德军据点,严重破坏了德军后方的交通,甚至得到了科涅夫的通令嘉奖。1943年初,这支骑兵部队在在游击队的配合下于突出包围,回到了苏军主力的行列。

正在接受勋章的游击队员,注意他胸前的十字架,这可能是游击队中的一位牧师,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也迅速形成了“统一战线”,各个社会阶层和政治立场的人们纷纷团结起来,抵抗德军的入侵。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导致苏德战争的主动权易手,苏联红军转入战略反攻,苏联游击队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机。苏联游击队逐渐走出了早期各自为战的模式,开始从机构上加强了统一指挥,逐渐开始强调在整个战线后方实施规模更大的行动,游击运动中央司令部获得了继陆海空军之后第四兵种的地位。在苏联众多的游击队中,最具色彩的当属西多尔·阿尔捷米耶维奇·科夫帕克(Sidor Artemyevitch Kovpak)及其指挥的游击队。曾经参加过一战和内战的科夫帕克在卫国战争爆发时已经55岁,担任乌克兰苏梅地区某地的区委书记,当年8月科夫帕克组织了一支50个人的游击队,成员主要是当地党政人员。在科夫帕克的指挥下,这支游击队一直活跃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地区,甚至还组织了向喀尔巴阡山地区的远征。科夫帕克所部到处破袭交通线,攻击小股敌军,逐渐成为了苏联游击运动的代表人物。随着战争的深入,他的队伍不断扩大,除了吸纳各路游击武装、后方空投的伞兵和投诚的伪军之外,甚至连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法国仆从军都投奔到了科夫帕克的麾下。经过苏联军方的补充和战斗缴获,科夫帕克的游击队也从最初的几十条发展到了拥有火炮的规模,此后更是成立了以科夫帕克的名字命名的乌克兰游击第1师,他本人也先后两次荣获“苏联英雄”这一至高荣誉。

被授予少将军衔,两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科夫帕克

在至关重要的库尔斯克战役前,游击运动中央司令部指挥下的游击队为苏军提供了大量德军集结和调动的情报。而在8月到9月,随着库尔斯克战役德军的失败和苏军的总反攻,游击队更是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攻势,通过袭击铁路线,使德军的后勤运输彻底瘫痪。

在决定性的1944年,苏联游击队发展到了27万人。随着1944年春夏之际的临近,为了在即将到来的白俄罗斯战役中保证后方安全,德军犹效奋臂螳螂,仍做困兽之斗,试图挽救败亡的命运。为了保证中央集团军群后方的安全,德军针对乌沙奇—列佩利—先诺地域之间的苏军游击区,展开了空前的大围剿,以第三装甲集团军为主力,发动了代号为“阵雨行动”的扫荡。该集团军所部向西攻入德维纳河左岸,第十六集团军则在北和西两个方向封锁游击队可能的突围行动。由于德军来势汹汹,加之苏联军方认为在未来的进攻战役中这块游击区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苏联游击队被迫和德军展开了阵地战,苏军主力不但出动空军支援,而且还在北方集团军群右翼展开了牵制性的进攻,以期缓解游击队的压力。但最终由于德军的优势太大,第二装甲集团军在党卫军和警察部队的配合下,逐步压缩并切割游击区,到5月中旬游击区基本丧失,根据德军陆军总司令部的记载,行动中总共击毙76名游击队员,俘虏5286人。在损失了一万余人之后,大约3000-4000名游击队员向南突围。然而,尽管损失惨重,德军后方的游击队活动却并未停息,苏军游击队的行动反而比以前更加活跃,规模不减反增,而且逐渐开始攻击更重要的目标。在重火器的支援下,苏军游击队频繁攻击交通线、支撑点、德军盘踞的居民点。

女游击队员

苏联版“小兵张嘎”——游击队中的少年

1944年6月19/20日晚,苏联游击队拉开了期待已久的“巴格拉季昂”行动的序幕。这一次的大破袭规模甚至超过了1943年,德军后方铁路沿线和警戒哨所遭到了游击队的全面攻击,明斯克—奥尔沙和莫吉廖夫—维捷布斯克铁路损毁相当严重,造成这两条铁路线数日之内无法通车。在此后的战役进攻阶段,游击队紧密配合正规军,在歼灭追击德军的过程中表现出色。苏军总参的总结中高度赞誉游击队在白俄罗斯战役中所起的作用:7月8日,第33集团军第70步兵师在“为了苏维埃白俄罗斯”游击旅的配合下歼灭了盘踞在特鲁别奇诺的德军;在明斯克周边的第3集团军第35军得到了3个游击旅的支援。7月3日,红军士兵和游击队员们一起将胜利的红旗插上了明斯克的城头。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苏联国土的全部解放,那些在沼泽、森林之间苦斗了三年的游击队员,如今纷纷换上了崭新的军装,融入滚滚向西的洪流。

解放基辅之后在街头行进的游击队员

一级卫国战争游击队奖章

50年代联邦德国在“非纳粹化”之后重新补发的反游击战章,注意匕首上边的圆盘,原版中的纳粹万字徽章已经被取消,因此德国老兵仍然能合法的佩戴这样的徽章。

白俄罗斯的社会

现行教育法为1991年10月29日颁布的“白俄罗斯共和国教育法”,2002年3月19日颁布《白俄罗斯共和国教育法修正案》。普通学校实行十一年制(从1998年起向十二年制过渡)免费义务教育,高等院校学制4-5年,分免费和缴费两种形式。2001年教育经费占国家预算支出的5.9%。现有4454所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儿童402,999人)、4767所普通中等教育机构(在校生1,541,990人)、152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144,841人)、57所高等院校(其中国立高等院校43所、非国立高等院校14所,在校生277,700人)。据统计,现代普通中等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共149,182人,其中教师137,181人;在高等院校工作的有20,086人。

著名大学有: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成立于1921年,QS世界排名前600;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成立于15年;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成立于1920年;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成立于1922年;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成立于1930年;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成立于1933年;白俄罗斯国立农业大学,成立于1940年;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成立于1948年。 白俄罗斯医疗卫生水平在独联体国家中列于位于前列。白俄罗斯先发规定实行免费医疗制度。医疗卫生事业主要靠国家财政支持。

截止2014年白俄罗斯有13所医学和药品科研所,4个中央科研实验室,4所医学院和4所医生进修学院等。受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核泄漏事故影响,白俄罗斯某些地区仍遭受核辐射威海,其中以东南部最为严重。 截至2009年年底,共有1257家报刊。主要报刊:《苏维埃白俄罗斯报》,1927年创刊,总统办公厅机关报,用俄、白两种文字出版,发行量约4万份,是白发行量和影响最大的报纸。《共和国报》,白俄罗斯机关报,日报。1991年创刊,混用俄、白两种文字出版,发行量约9.4万份;《人民报》,1990年创刊,原来是议会机关报,现改为机关报,混用俄、白两种文字出版,发行量约2.8万份;《星报》,议会机关报,有工作人员80人。每周出版5天,只用白俄罗斯文出版;《为了祖国的荣誉》,国防部机关报,混用俄、白两种文字出版,发行量约1.7万份;《青年旗帜报》,国家青年事务委员会和白俄罗斯青年爱国联盟机关报,混用俄、白两种文字出版,发行量约1.9万份;《白俄罗斯田野》,所属农业报,混用俄、白两种文字出版,发行量约3.5万份;《新闻球》报,创办于1991年,属私人办报,工作人员41名。每周出版3次。

主要通讯社:白俄罗斯国家通讯社(白通社),前身是1921年1月成立的俄罗斯电讯社白俄罗斯分部,1931年3月正式改称白通社,现隶属总统办公厅,共有176名工作人员,其中记者55人,向白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的220家新闻单位提供白语、俄语和英语新闻。现任社长德米特里·茹克。国际文传电讯社,隶属于俄罗斯国际传媒集团“国际文传电讯社”,1994年成立。社长维亚切斯拉夫·津科维奇·尼古拉耶维奇。独立通讯社“别拉潘”,1993年成立,约有70名工作人员,其中记者35人。

白俄罗斯国家广播电视公司:直属总统管辖,公司、副由总统任免。公司下辖新闻部、电视台、电台、无线电技术中心和商业广告部,在各州设有分部,其广播电视服务覆盖全国。共有约3000名专业人员。

白俄罗斯广播电台创建于1925年11月,现有专业人员400名。在两个无线电波段上用单声道和立体声播出四套节目:第一套节目每天播出19小时。第二套节目每天播出16小时。“首都”广播电台每天播出12小时。以上三套节目混用俄、白两种语言广播,乌克兰、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与白相邻地区及俄罗斯乌拉尔以西地区可收听到。“白俄罗斯”国际电台每天用白语、俄语、德语、英语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20多个欧洲和非洲国家广播4小时。

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创建于1956年,现有各类专业人员700名。下设电视节目管理处及社会节目、少年儿童节目、科普与教育节目、电视片和体育节目五个创作部门和青年节目、文艺节目、音乐与节目三个编辑部。混用白语和俄语播出,日播出时间约20小时。 长途运输以铁路为主。截止2014年全国铁路总长5600公里,其中894公里为电气化铁路,铁路货运量384.02亿吨公里。现代白俄罗斯的主要干线担负着全国货运量的约75%和客运量的50%强。布列斯特—明斯克—奥尔沙—俄罗斯边境的双轨电气化铁路全长612公里,货车运行速度达90公里/小时,客车运行速度达160公里/小时。 2008-2013年白俄罗斯铁路货运量和客运量  年份  铁路货运量(亿吨公里)铁路客运量(亿人公里)2008年489.9481.882009年427.4274.012010年462.2575.782011年496.0679.422012年484.5189.772013年438.1890.03白俄罗斯铁路担负着与亚太地区国家铁路运输机构的联运工作,包括中国。布列斯特—乌兰巴托—中国的呼和浩特之间有定期的集装箱列车《蒙古维克多》号运营。

白俄罗斯开通集装箱快速列车,该车将从中国新疆的乌鲁木齐市出发,从多斯特克边境通行站,经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过境中转运输。 截止2014年白俄罗斯公路网的全长8.36万公里,其中1.54万公里为国道,6.82万公里属地方公路。全国有5300座桥梁,高架桥全长为173公里。公共公路网的密度为400公里/千平方公里。

石油运输管道2936公里,天然气运输管道6301公里,石油产品运输管道1265公里。

2008年货运量为734.12亿吨公里,其中铁路货运量489.94亿吨公里,公路货运量242.31亿吨公里,内河运量1.32亿吨公里,航空货运量5500万吨公里。

2009年客运总量215.04亿人公里,其中铁路客运量81.88亿人公里,公路客运量81.04亿人公里,内河运量约300万人公里,航空客运量12.8亿人公里。

国际运输:国际运输主要以海运与公路多式联运为主或者铁路运输,多式联运首先海运到立陶宛的克莱佩达或者周边其它港口,然后拖车运输到明斯克等内陆城市。(欧运EUROTRANS-白俄罗斯)

白俄罗斯境内有5条Е级国际公路,全长1841公里。2号欧洲交通走廊(柏林—华沙—明斯克—莫斯科—下诺夫哥罗德),9号欧洲交通走廊(赫尔辛基—圣彼得堡—莫斯科/普斯科夫—基辅—基什讷乌—布加勒斯特—季米特洛夫格勒—亚历山德鲁波利斯)及其全长达1513公里的B9号支线(加里宁格勒/克莱佩达—考纳斯—维尔纽斯—明斯克—基辅)。 白俄罗斯有7个国际机场:明斯克国家机场,明斯克1号机场,戈梅利机场,格罗德诺机场,布列斯特机场,莫吉廖夫机场和维捷布斯克机场。这些机场不仅担负着国内航线的运输,还有飞往各国的国际定期航班以及包机旅客航班。

明斯克国际机场可保证属于国际民用航空组织规定的第I和第II两个范畴的飞行,可起降任何型号的飞机。戈梅利机场,格罗德诺机场,莫吉廖夫机场和维捷布斯克机场可起降伊尔-76,图-154,В-737,В-757型飞机和此级别以下的飞机。布列斯特机场可起降АН-124(鲁斯兰型),伊尔-76,图-154,安-310-300,В-767-200型飞机和此级别以下的飞机。

白俄罗斯航空运输主要有三家航空公司:白俄罗斯航空,戈梅利航空机场以及航空运输出口航空公司。其中前两家企业主要从事客运航空运输,航空运输出口航空公司在货运航空运输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 别洛韦日丛林国家公园(占地87,000公顷)是在最古老的国家保区之一,修建于1990年。别洛韦日丛林国家公园位于白俄罗斯西南的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州,距明斯克340公里。国家保护区内有59种哺乳动物(包括6种国家保护动物)、253种鸟类,包括《红皮书》上所列的75种。约300头欧洲野牛是国家保护区最珍贵的动物。 别洛韦日丛林独具特色,是中欧平原上最大的古老森林。这里的森林平均树龄超过100年,部分地区树龄超过250至350岁。别洛韦日丛林内有1000多种参天大树:400至600年历史的橡树、250至350年历史的灰树和松树、200至250年历史的杉树。就动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而言,别洛韦日丛林在欧洲是独一无二的。1992年,别洛韦日丛林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3年,国家保护区更名为生物圈保护区,19年,别洛韦日丛林被欧洲委员会授予奖状

布拉斯拉夫湖区国家公园建于1995年,位于与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交界的布拉斯拉夫行政区。公园总面积69100公顷。约200个池塘是公园内的“珍宝”。布拉斯拉夫的湖泊总面积为114平方公里。

普里皮亚季国家公园建于1996年,位于戈梅利州。公园占地188485公顷。该公园以珍稀的动植物而闻名。

纳罗奇国家公园建于1999年。公园内的纳罗奇湖被称为“国家之珠”。纳罗奇湖是白俄罗斯最大的湖,美丽的湖泊和游乐设施总是吸引许多游人。公园内还有国家最大的纳罗奇疗养院和一个日营地。全年240天游人均可在此享受舒服的期,一年中有约100天可在此游泳。另外,纳罗奇湖也以矿泉水而闻名。 荞麦粥,早餐有各种各样的粥,一般是荞麦、燕麦为主,最主要的一点是这里的粥没有汤水,只是干的,就像是我们这里的大米饭,但是大米饭是在蒸的时候水分渐渐的消失,而这里的是在煮熟后沥干水分 。

俄式松饼,有各种各样的口味,像是猪肝、牛肝的味道,还有苹果的味道的,所以在口味上来说既有咸的,也有甜的。

罗宋汤,白俄罗斯这里的汤主要就是罗宋汤,在上面淋上酸奶油,味道会更好的。

收到失利消息的斯大林做出了什么反应?

听到这一消息,斯大林雷霆。德军在几天内就逼近了明斯克,如果不迅速堵住它的进攻,德军将很快突入斯摩棱斯克,直接威胁苏联的首都莫斯科。看来,德军进攻的主要方向不是自己预想的西南方向,而是最直接、能给苏联带来最大威胁的正西方向,必须加强对这一方向的指导。他迅速打电话给正在西南方面军的朱可夫,急切地说:

“西方面军形势严重,敌人逼近了明斯克。我不明白巴甫洛夫是怎么了?库利克元帅在哪里?沙波什尼科夫在这关键时刻又生病了,你能不能马上飞到莫斯科来!”

6月26日深夜,朱可夫急匆匆赶回莫斯科,从飞机场直接来到斯大林的办公室。当他走进斯大林办公室时,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第一副总参谋长瓦杜丁正笔直地站在斯大林的身旁,他们脸色苍白,面容消瘦,眼睛布满血丝。斯大林冲朱可夫点了点头,然后说道:

“请你回来是想分析一下当前西部的情况,看看应该取什么行动。”

朱可夫说:“给我们40分钟时间,将那里的情况分析一下。”

“好吧,我给你们40分钟。”斯大林说。

朱可夫认为,现在西方面军的形势极为严重,单靠它本身的力量已经无法挡住德军的进攻,必须调集新的部队,加强那里的防御。

铁木辛哥、瓦图京表示同意朱可夫的分析。最后,他们决定:立即组织第13、第19、第20、第21、第22集团军,在西维德纳-波洛茨克-维捷布斯克-奥尔沙-莫吉廖夫一线占领防御,并使用统帅部预备队的第24和第25集团军,在斯摩棱斯克-戈梅利一线建立第二道防线,同时迅速在莫斯科组建2~3个集团军。目的是,在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建立纵深梯次防御,疲惫敌人,将其阻止在某一区域,然后伺机反攻。

斯大林批准了这一建议。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下一篇: nba西部决赛湖人对国王-西部决赛湖人打快船
上一篇: 石宇奇比赛回放-石宇奇四分之一决赛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