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队vs瑞典逆转-德国vs瑞典
73 2024-10-24
1.乒乓球天才少年,如何评价日本的张本智和?
2.张本智和赛场上喜欢大口大叫,是真的激动吗?
乒乓球天才少年,如何评价日本的张本智和?
对这个老问题应该有个新认识了。前年就提出张本智和是个天才少年,那时候15岁不到,张本就在国际乒坛上斩露头角,打败了不少名将,老的少的都有,包括波尔、马龙、樊振东等;但输得更多,哭了不少鼻子,但他累输累战,雄心不变,豪言不断,场上更星连蹦带叫,虽有点煞风景,但对自身却是鼓舞斗志的法宝,不可过于遗责;张本少不更事,可以理解。
经过两年的历练,如今18岁的张本智和成长起来了。虽然输球仍是他的主旋律,但他的基本功渐长,在国际国内赛场上威胁更大,更是将水谷隼挤下”王位”,巳成为日本队的头号主力,获得东京奥运单打资格。而他仍正常在高中上学,不误学业,从这点上看,张本打乒乓球的确天赋异禀,是出类拔萃的天才人物,环视乒乓世界同年龄段的选手,他是翘楚毫无疑问。
他最佩服马龙,但也是他要征服的最强大对手,去年趁马龙伤痛初愈就战胜过,同期对一众国乒战将都有取胜的成绩。他以最年轻的选手夺过乒乓球总决赛桂冠。这次世界杯,又一次把马龙逼到悬崖边。不得不承认,他的打法比马龙先进,马龙的六边形的攻防体系被他撕开了口子,他紧紧盯着马龙的正手空档,利用马龙的侧身攻直线,大角度反弹过去,借力打力,每每得逞,一招化解了马龙的这个成功率极高的杀手锏。而能揪住马龙这个软肋的除张本外,樊振东、张禹珍也掌握了,但似乎张本更得心应手。张本确是涨球了。他巳经成为男乒最强劲的对手之一,而且他还在努力,对他的实力真不可轻视。
这次张本智和在世界杯和总决赛上的表现,犹如过山车般使人惊诧。他对马龙和张禹珍都在大分3:1的大好形势下,被二人不可思议的逆转。马龙在无可奈何之下,发起了高抛球,扭转了不利局面,并反败为胜;而张禹珍更是犹如神助,8:10的局分,张本握有两个赛点,生生被张禹珍连赢4分扳或12:10,接着趁张本懊恼之时连赢二局,击败了张本。这两个3:4的失利,于张本应该是刻骨铭心的”伤痛”吧?为什么这么好的胜局却”走麦城”了呢?张本可能百思不得其解吧?
其实张本巳经总结出来了:心态,心态,心态,重要的原因要说三遍。他年轻气盛,但毕竟还是太嫩了。虽然打了不少硬仗,有赢有输,但是在世界杯和总决赛这种世界大赛上,心态还是失衡了。3:1的优势不是动力,反而成为了思想包袱,变得想赢怕输缩手缩脚了。该出手的球不敢打,保守谨慎,寄希望于对手失误,结果是对手拼命三郎式的博击,例如张禹珍就是这样,面临绝境放手一搏,反而成功,而张本则眼看着”煮熟的鸭子飞了”而徒唤奈何!而心态的历练可不是容易的事。看看国乒的一些男女主力,不论老将小将,少数人的心魔总是除不掉,大赛掉链子的事,时有发生。而对于才17岁的张本智和来说,一下子摆正心态又谈何容易?
这一点,张本得向马龙、许昕、张继科等好好学一学了。发挥很平稳、正常,决不是张本的”虎头蛇尾”,一开始如猛虎下山不可一世,结果却如小绵羊似的被人”吃掉”。张本也承认后来”蒙”了,手不听使唤了。他感到,不仅仅是技战术问题了,而心态在高手对决时才是关键的问题,作用太大了。
如果张本智和能做到这一点,那就厉害了。不仅对马龙,对樊振东、许昕都一样。他巳步入超一流选手之列,而新技术的运用,比马龙许昕等老将接受得快。加上他年轻力壮,体能占优,灵活性更强,这一点与樊振东有的一拼。在来年的东奥会上对马龙许昕威胁很大。国乒必须早作准备,应该重视对张本智和的研究。这对男乒以老带新的奥运战略将是一大考验。
张本智和赛场上喜欢大口大叫,是真的激动吗?
那就是一种战术,对对方实施干扰和挑衅。但是在2019年日本公开赛孙闻4比0打张本那场,他还叫吗?他根本就不叫。为什么?因为不管他怎么叫,孙闻都翻倍吼回来,时间比他长,声音比他还大。
为什么沉默?对方这个战术比你还强,继续不下去了。为什么我们的球员大部分都不这么做,因为我们到了国家队这个层面都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不会追求下限。孙闻这场算是针对性的回礼,孙闻打其他比赛都不这么干。
从乒乓这个运动来看从打球本身和比赛对抗来看,赢球后大吼是很正常的甚至是必须的。
乒乓球(比赛)本身就是有些压抑但是又需要完全释放的运动。大路球训练可以专注于训练本身,发力和连续,可以说是完全释放,没有压力,但是比赛不一样。对手会让你别扭,你也会想方设法让对手别扭,所以很大程度上要控制球,别扭中寻找机会,发力中也要有控制(线路,弧线,旋转)。加上比赛压力的影响,争每一分的过程中气(呼吸)是不顺的,不是说打控制和比赛气氛需要气不顺,紧张感,其实是反过来,环境和球本身会造成紧张感,趋于保守,不敢放开。事实上完全发挥水平反而需要更自然,放松,释放压力。
因此比赛一定要释放自己,不能压抑,气一定要顺。趁着赢下这一分去彻底释放是最自然的,最提气的。大吼确实能够极大地降低争这一个球产生的压抑感,紧张感。常听乒乓球解说的话,侯英超也不止一次提到释放自己,不能憋着,憋着技战术水平肯定要大打折扣。
一个人比赛喊得很凶,反而可能说明他是正常人,并且看重比赛,很想赢下比赛。不喊的人,要么是神心态非常好,不用喊也能平稳甚至超长发挥,要么输赢无所谓,就想单纯拼技术,输了就是输了。但是大赛绝非仅拼技术,士气、心态甚至更重要。业余比赛也一样,真的看重的比赛一定要喊出来。
从张本智和的身份来看身份认同上,他父母作为一代移民,身份认同可能更偏向华裔的族裔认同。张本自身就有点微妙了,可能更偏向出生地的国家认同,但又还是会被视作异乡人,身份认同不被接受认可。这样环境往往会造塑造敏感的性格,更容易感受到压力。
最关键是张本作为乒乓神童,从小就和体型大自己两三号的成人比赛,这种心理压力个人感觉是很不适合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的。一个小孩能怎么排解呢?张本的选择是不停的吼叫。
张本智和技术已经够了,但是看面相戾气过重,冠军相差些。我倒觉得也许在三大赛或今后重要杯赛突破自我后,张本也许内心才能真正释放压力,以平和的心态去比赛。但是这又很可能意味着国乒男线会遭遇一些挫折。
只能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有压力才有进化的动力,国乒历次的技术升级进步都是在和老瓦波尔这些天才的对抗压力中演化而来。期待张本和其他的异域天才能更强,和国乒一起为乒乓球运动贡献下一个精彩时代。要自信,即使强强对抗,我们国乒也终将是最后的赢家。